中國古代建筑 桁、檁、椽(古建瓦)
桁、檁放在各梁的梁頭上,上承椽子。在帶斗拱的大式建筑中叫“桁”,在小式建筑和不帶斗拱的大式建筑中叫“檁”,宋代稱木專。帶斗拱的大式建筑,桁徑按斗口定;小式建筑或不帶斗拱的大式建筑檁徑與檐柱直徑相同。琉璃瓦
桁檁按其位置不同,分為以下幾類:仿古瓦
(一)、正心桁:位于檐柱中心線上的桁。
(二)、挑檐桁:正心桁外,承托挑檐的桁。
(三)、脊桁(脊檁):位于正脊處的桁(或檁)。
(四)、金桁:在正心桁和金桁之間的桁,統(tǒng)統(tǒng)叫“金桁”。依其位置不同,又有上金桁(宋稱上平木專),中金桁(宋稱中平木專),下金桁(宋稱下平木專)之別。
除此之外,還有幾種位于特殊位置的桁檁及附件:銅瓦
(一)、梢檁:指懸山建筑向兩山外挑出的檁。
(二)、扶脊木:疊置于脊桁上的構件,斷面為六邊形。其兩側與腦椽相交,所以需剃鑿出椽窩。它的作用是栽置脊樁,扶持正脊,安插腦椽。
(三)、墊板:每種桁檁下面均設有相對應的枋,作為瓜柱之間的連接件,其上皮與瓜柱上皮平。桁檁與枋中間為相應的墊板。鋁瓦
(四)、生頭木:在房屋轉角處的正心桁(或檐檁)背上需另加一個三角形的構件,叫“生頭木”(也叫“枕頭木”)使檐口線由正身向屋角逐漸起翹。
(五)、替木和攀間:唐代用“替木”托木專。宋代撩檐木專下或用替木,或用通常的撩檐枋,而平木專和脊木專下使用“攀間”相托。攀間使由素枋結合替木和斗拱組成的各梁架間的重要連接件,是相鄰兩榀梁架上的蜀柱間起聯(lián)系拉結作用的橫木。由兩材攀間、單材攀間。捧節(jié)令拱、實拍攀間等組合形式。這類構件相當于明清時期的金枋、脊枋。檁下只用墊板和枋,合稱”一檁三件“。不再用替木、攀間。瓦廠
椽
椽是按垂直與桁檁的方向,置放與桁檁之上,用于承受望板(屋面板)和瓦的構件。
一、椽的分類仿古瓦廠
(一)、腦椽:最頂上一排屋脊處的椽子叫“腦椽”。
(二)、羅鍋椽:又叫“螻蟈椽”“頂椽”。它是卷棚式屋頂位于兩根頂金桁(即脊檁)之間的椽子。
(三)、花架椽:位于金步上的椽子;艽次恢貌煌猩现邢轮。
(四)、檐椽:一端位于金桁上(或重檐建筑的承椽枋上),另一端伸出在檐桁之外的椽子叫“檐椽“。伸出檐桁之外的部分叫“出檐”。金屬瓦
(五)、飛椽(也叫“飛子”):附著與檐椽之上向外挑出的椽子。飛椽后尾呈楔形,釘附在檐椽之上。椽子一般為圓形斷面,而飛椽用矩形斷面。鋼結構瓦
(六)、板椽(又稱“連瓣椽”):用于圓形椽尖頂檐步架以上部位。因圓形椽尖式建筑檐步以上部位越來越小,已不能使用單根椽子,故將各間椽子合并為幾塊梯形或三角形板塊,以板代椽。
二、附件古建瓦
(一)、大連檐:釘附在飛椽椽頭上的橫木,斷面呈直角梯形,長隨通面闊,高同椽徑。它的作用在于把檐口處的飛椽連在一起,以保證飛椽的相對位置固定。琉璃瓦
(二)、小連檐:釘附在檐椽椽頭上的橫木,斷面也是直角梯形,長隨面闊,厚為板厚的1.5倍,寬同椽徑。作用為將檐椽固定在檐口的相對位置上,避免其游移。
(三)、閘擋板:用以堵塞飛椽之間空擋的閘板。其厚同望板,高同飛椽高,寬為飛椽空擋凈寬加兩側入槽尺寸。閘擋板與小連檐配合使用。如安裝里口木則不再用小連檐和閘擋板。仿古瓦
(四)、里口木:刻以看作是小連檐和閘擋板的結合體。其長同通面闊。高為小連檐厚加飛椽高,寬同椽徑。里口木需按飛椽位置鑿出凹口,飛椽即從凹口內穿出。里口木用材較費,加工麻煩,且笨重,無特殊要求時,一般不采用。銅瓦
(五)、椽碗:封堵檐椽間空擋的擋板。椽碗側立釘在檐檁中線內側,其外皮與檁中線齊,檐椽即從碗洞內穿過。碗椽系在檐柱間安設裝修,以檐柱為界劃分室內外時才采用。若在金柱上安設裝修,以金柱為界劃分室內外時,則不設椽碗這一構件。椽碗可以封堵檐椽間空擋,分隔室內外空間,防止鳥雀鉆如室內,也有防寒保溫的作用。鋁瓦
(六)、椽中板:當在金柱間設裝修,劃分室內外時,需在金檁上安設椽中板。其作用與椽碗相同。它位于檁中線外側,里皮與檁中線齊。并夾設在檐椽與花架椽之間,故名“椽中“。其長隨通面闊,厚同望板,寬1.5椽徑或按實際定。瓦廠
(七)瓦口:承托底瓦和蓋瓦的構件,釘附在大連檐上。七總長按通面闊。明間正中應以底瓦座中。瓦口高為椽徑的1/2,厚為高的1/2。
|